张汤虽然研习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,但那不过是在奉迎刘彻的尊崇儒家。
其所作所为,分明就是秦时法家的做派。
【秦念:处置淮南、衡山、江都三王的谋反大案时,刘彻想要放过严助和伍被,张汤却坚持将他们治罪,这时候他怎么就不媚上了呢?】
【李世民:“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”。】
这句话是《汉书》原文,意指张汤审案时喜欢排挤大臣,并以此为功劳。
【秦念:下一句是“繇是益尊任,迁御史大夫”——刘彻,你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吗?】
“繇是益尊任”:因为这样的事情,张汤越发受到刘彻的重用。
【刘彻:……】
刘彻总不能当着满朝文武承认,他确实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。
但他的沉默,就是默认。
满朝文武:“……”
【秦念:说到底,张汤所为就是刘彻想要他这么做。】
【李世民:如此媚上,不可取。】
李世民发现秦念和他谈的依旧不是同一件事。
他想问的是儒法之争,秦念却在论证张汤的作为是君王的意志。
但规则所限,他只能将主语去掉,单独强调“媚上”。
以此来提醒秦念别再论证媚上是谁的过错。
【秦念:张汤审案时,如果对方是豪强与大臣,会通过巧妙的手段去构陷。如果对方是地位低下的黔首,却经常会禀告刘彻以减轻刑罚。】
李世民皱起眉头。
他不明白秦念怎么又绕回对张汤本人的看法。
难道是天幕规则所限?
李世民目光一凝,他发现刘彻的民心突然跃升十数余名。
这是……民心?
【秦念:张汤受诬自尽,死后家财不到五百金。族人想要厚葬他,他的母亲说“汤为天子大臣,被恶言而死,何厚葬为”,用牛车载着他的尸体下葬,有棺无椁。】
【秦念:刘彻因此知道张汤是被诬陷致死,为其翻案。】
刘彻在民心榜上的排名再次跃升。
张汤怔然。
既是感激阿母,也是因陛下之恩,更因民心之变。
就连他自己,都不明白民心为何而变。
【秦念:构陷大臣,大书特书。清廉爱民,一笔带过。酷吏张汤,这就是“史笔”。】
【秦念:春秋笔法,擅蛊民心。为士大夫张目,欺下民无知。何其可笑?】
李世民肃然。
回忆史书所记载的酷吏,其中“廉”者极多。
张汤事迹从秦念口中道出,汉武帝的民心不断上升。
民心因何而升?
因张汤清廉爱民。
其名却列于酷吏传,数百年来都被口诛笔伐。
秦念讽春秋笔法,这是直指儒家欺民!
………
刘彻看向史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