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明军做梦都想不到,他苦心多年经营的商业帝国,只是为他人做嫁衣,那些人能够用好处买通他,同样可以买通他身边的人,而且早有准备,唐明军出事,立刻有人取而代之。
会议室里的这些董事,以前仗着唐明军都是嚣张跋扈目中无人,这个时候吓得脸色惨白,虽然都不甘心,但是看到地上的尸体,还有被打得不成样子的两个人都怂了。
不可否认,对方的手段确实高明,而且够狠。
几个人看着合同心都在滴血,按照合同的内容等于是以极。。。。。。
朱远航的改革之风,不仅吹进了基层治理的角落,也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对技术与权力关系的认知。然而,正当他推动“AI下沉计划”全面铺开之际,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风暴却在暗流涌动。
这一次,风波的源头,并非来自技术本身,而是围绕着他本人的一则“内部通报”。
事情起于一次例行的干部考察汇报会上。某省纪委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青岭县智慧治理项目的专项报告,其中提到朱远航在推进试点过程中存在“过度集权”“项目审批流程不规范”等问题。虽然报告中没有直接指出其有贪腐或渎职行为,但措辞严厉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其个人作风的高度警惕。
这份报告被部分媒体截获后,在网络上迅速发酵。一时间,“朱远航专断独行”“AI治县背后的利益链条”等标题充斥各大平台,甚至有人翻出他早年任职期间的一些旧账,试图将他塑造成一个“打着改革旗号搞政绩工程”的典型人物。
朱远航得知此事后,没有立即回应,而是第一时间召集县委班子召开紧急会议。
“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反驳,而是自查。”他在会上语气坚定地说,“如果真有问题,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。”
这番话让原本有些慌乱的班子成员稍稍安心。随后几天,朱远航亲自带队,组织纪检、审计、财政等部门对过去三年来所有智慧治理相关项目进行全面梳理,逐项核查资金流向、审批流程、合同签订等内容。
调查结果显示,绝大多数项目均符合规定程序,个别存在手续滞后的问题,已由相关部门补正。而所谓“利益链条”,更是毫无根据。事实上,青岭县的智慧治理系统,大部分采用的是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的开源技术平台,并未引入商业资本介入。
尽管如此,朱远航还是主动向省委提交了整改报告,并提出三点建议:一是建立“智慧治理项目透明公示制度”,所有涉及公共利益的AI项目必须公开预算、执行进度和绩效评估;二是设立“第三方监督机制”,邀请独立机构对重点项目的合规性进行年度审查;三是加强干部培训,确保各级官员在推动科技治理的同时,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。
省委高度重视,最终决定不予追责,反而将朱远航的整改方案作为典型案例上报中央,供全国参考。
然而,风波虽平,朱远航却意识到一个问题??**改革者的孤独,往往不是来自反对者,而是来自沉默的支持者。**
真正理解他的人,未必会站出来为他说话;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,却总能利用舆论制造恐慌与对立。他开始思考,如何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同时,构建一套更稳固的政治生态,让改革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孤勇,而是集体共识的结果。
于是,他提出了“治理共同体”理念。
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:**任何一项重大改革,都应当形成政府、企业、公众、学术界四方联动的协同机制,既保障决策的专业性,又体现社会的广泛参与。**
为此,他在青岭县率先设立了“治理创新委员会”,成员包括县委书记、人大代表、社区代表、高校专家、企业负责人等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讨论智慧治理项目的推进方向、技术适配性及伦理边界问题。
他还推动出台《公众参与治理条例》,明确公民有权通过线上平台、线下听证、匿名反馈等多种方式,对本地治理政策提出意见,并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限内作出回应。
这项举措很快在全国引发连锁反应。多个城市相继成立类似机构,甚至有地方尝试将AI治理系统的算法模型开放给公众评审,鼓励程序员、数据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参与优化。
朱远航深知,真正的改革,不只是推新,更是破旧;不只是建制,更是赋权。
而就在他全力推动“治理共同体”建设的同时,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信件,再次将他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方向。
信是一位退休老干部写的,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:
>“小朱,你在青岭干的事,我在年轻时也曾梦见过。但那时候没人敢做,怕的是失控,怕的是人心散了收不回来。如今你做了,而且做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好。但我还想问一句:你有没有想过,这套治理体系,能不能走出中国,走向世界?”
这句话像一颗种子,落在朱远航心中,生根发芽。
是啊,中国的治理经验,是否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种新的范式?尤其是在AI治理领域,许多国家都在探索,有的陷入监管困境,有的面临伦理争议,有的则干脆放弃自主开发,依赖国外平台。
中国的技术积累和治理实践,是否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“数字治理样板”?
他开始着手组建一支跨部门的国际治理研究团队,专门研究如何将中国智慧治理的经验转化为可输出的公共产品。
他们首先整理出一份《智慧治理国际合作白皮书》,系统介绍了中国在AI养老、教育公平、医疗辅助、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成功案例,并附上了具体的技术架构图、政策框架和实施路径。
随后,朱远航亲自带队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,参加一场关于“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”的国际论坛。他在发言中说道:
>“我们不能把AI当作一种工具去统治,而应把它当作一座桥梁,连接不同文化、不同制度、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,共同面对人类社会的复杂挑战。”
这段话赢得全场掌声,也引起多个国家代表的关注。会后,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表达合作意愿,希望引进中国模式的智慧治理系统。
回国后,朱远航立即向中央提交了《关于推动中国治理经验国际化的战略建议》。他在报告中写道:
>“中国的发展,不应只是经济的崛起,更应是治理理念的输出。我们要让世界看到,除了西方那一套,还有另一种可能??以人为本、技术赋能、公平共享的治理之路。”
中央对此高度重视,并在次年年初正式批准启动“全球治理伙伴计划”,由中国主导,联合多国开展智慧治理合作项目。
朱远航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。
夜色渐深,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。他站在窗前,望着远方的城市灯火,仿佛看见无数个未来正在缓缓展开。
他知道,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,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,构成了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