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敬之忍不住问道:“将军,你打算如何劝降宇文泰?”
我轻叹一声:“他并非愚昧之人,只是过于自负。只要让他明白大势已去,或许还能保全西魏旧臣。”
说罢,我将信递给亲卫:“即刻送去长安。”
亲卫领命而去。
翌日清晨,我巡视潼关防线,检查守备情况。
李承乾迎上前来,拱手道:“将军,蒲津渡方向一切安好,敌军未有动静。”
我点头:“很好。你辛苦了。”
李承乾犹豫片刻,低声道:“将军,属下有一事不明。”
“何事?”
“将军为何不趁胜追击?如今我军士气正盛,若一举拿下长安,岂不更快?”
我笑了笑:“你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长安乃西魏根基,城墙坚固,守军虽败,但仍有数万精锐。若强行攻城,必遭顽强抵抗,损失难以估量。更何况,宇文泰并非等闲之辈,他必然早已布下陷阱,等着我们自投罗网。”
李承乾恍然大悟:“原来如此。”
我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你做得很好,接下来只需稳固防线,等待时机。”
就在这时,一名探子匆匆赶来,神色紧张。
“将军!长安急报!”
我接过情报,展开一看,顿时眉头微皱。
“宇文泰拒绝投降,并下令处决所有与我军有过接触的官员。”
赵敬之闻言,怒道:“此人果真冥顽不灵!将军,末将请战,愿率军直取长安!”
我却摇头:“不可。他此举正是想激我们冒进。若此时出兵,正中其下怀。”
赵敬之不甘心地咬牙:“那该如何应对?”
我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既然他不愿降,那就逼他降。”
“将军的意思是……”李承乾疑惑地看着我。
我嘴角露出一抹冷笑:“切断长安粮道,封锁城门,困而不攻。待其内乱四起,人心涣散之时,再派人策反城中将领,里应外合,便可轻松破城。”
赵敬之眼前一亮:“妙计!”
我点头:“不错。如今我军已掌控潼关,等于掐断了长安与外界联系的咽喉。只要封锁得当,不出半月,城中便会陷入混乱。”
说罢,我立刻下令:“赵敬之,你率军封锁长安东面要道,防止敌军突围;李承乾,你负责蒲坂一线,切断所有通往关中的补给线;另外,派出密探潜入城中,联络旧臣,煽动民变。”
众人皆抱拳应命。
我站在高坡之上,望着远处的长安,心中已有决断。
这一场战争,胜负已分。
剩下的,只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