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会持续到凌晨三点半。
高强度社交累得林无攸双眸无神,回家脑袋一碰枕头便沉沉睡去。
直到第二日下午一点半,他才挣扎着爬起来。
“啊……吃个午餐,然后赶回国的飞机……后续的工作……我这。。。
####海祭之音
林然一行人抵达福建莆田湄洲岛时,正值初冬。
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,卷起细碎的浪花拍打着岸边礁石。远处是无垠的海平面,与天际交汇处浮沉着几艘渔船,近处则是错落有致的红砖古厝,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风铃,在风中叮当作响。
他们此行的目的地,是一座建于宋代的妈祖庙??湄洲妈祖祖庙。这里不仅是全球妈祖信仰的发源地,也是每年“妈祖祭典”的核心举办地。而他们的目标,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祭司??陈德昌。他是如今唯一掌握全套妈祖祭典仪式流程的人,据说他的吟诵能唤醒神灵,使海风止息、潮水退让。
林然第一次见到陈德昌是在祖庙后院的一间禅房里。
老人坐在一张雕花木椅上,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经书,神情专注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,映出岁月的痕迹。
“你们是来拍我念经的?”他抬起头,语气平静。
“是的。”林然点头,“我们想记录您的手艺。”
陈德昌笑了笑:“手艺?那不是用来录的,是用来传的。”
林然蹲下来,看着他手中的经书:“您觉得还有多少人愿意学这些仪式?”
陈德昌摇头:“年轻人更喜欢现代的东西,谁还愿意每天早起背经文、练步法?”
林然沉默片刻,又问:“那您为什么还在坚持?”
老人望着窗外的海面,缓缓说道:“因为这是我父亲教我的。他说,妈祖是海上的守护神,只有虔诚的祭祀,才能保佑渔民平安归来。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林然和团队开始深入记录陈德昌的生活。
每天清晨,他都会带着他们前往祖庙大殿,进行晨祷。老祭司身披红色法袍,手持香炉,口中吟诵着古老的祷词。那些词语古老而晦涩,仿佛从千年前流传至今,承载着无数渔人的祈愿。
有一次,林然问他:“这些祷词都是什么意思?”
陈德昌指着经书上的文字:“你看这段,是‘迎神’的唱词,寓意迎接妈祖降临人间;那段是‘送神’的咒语,象征送她回归天界。每一段都有它的来历,都藏着一个故事。”
林然惊叹:“所以每一次祭典,其实都是一场灵魂的对话?”
“是啊。”陈德昌点头,“只是现在能听懂它的人,越来越少了。”
某天夜里,林然和阿杰围坐在祖庙外的庭院中,听着陈德昌讲述妈祖祭典的历史与传说。
那些故事古老而神秘,仿佛从远古流传至今,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。
“你觉得,我们还能留住这些故事吗?”阿杰忽然开口。
林然望着跳动的火焰,轻声道:“或许不能彻底留住,但至少,我们可以让它们不被遗忘。”
阿杰叹了口气:“有时候我在想,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过去的东西了?这个世界,终究是要向前走的。”
林然摇头:“可如果没有记忆,我们怎么知道该往哪里走?”
拍摄的第十天,陈德昌告诉林然,他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冬至祭典上,完成最后一次完整的仪式。
“这是我最后一次主持祭典。”他说,“你们要是真想记录,就认真拍。”
林然立刻安排好设备,架设三脚架,在祖庙正殿搭起了临时拍摄场地。
那天清晨,天还未亮,整个湄洲岛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。祖庙前早已聚集了数百名信徒,他们手持香火,静静等待着仪式的开始。
陈德昌身披红色法袍,头戴金冠,缓步走上祭坛。他的动作缓慢却坚定,每一个步伐都仿佛踩在时光的节拍上。
随着第一缕晨光洒落在庙宇之上,陈德昌举起香炉,口中吟诵起古老的祷词。声音低沉而悠长,仿佛穿透了海风与时空,直抵人心。
镜头缓缓推进,捕捉着每一个细节:他苍老的手掌、微微颤抖的嘴唇、以及眼中闪烁的光芒。
当最后一声祷词落下,整段仪式终于完成。
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,一种连接天地的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