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主父偃并非死于“收受诸侯贿赂”。
………
主父偃得知自己的死因,本就厌恶儒家的他,这厌恶已经转化为仇恨。
纵横一道式微,他求学时就多受儒生排挤。
入朝为官之后,还会因儒家被族株?
主父偃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。
………
刘彻眉头紧皱。
主父偃告发齐王刘次昌与姊通奸,因此被他任命为齐相。
结果主父偃到了齐国,就拿通奸一事警告齐王,使得齐王在恐惧中自尽。
刘彻以为是他胁迫齐王自尽,因此大怒。
但主父偃上书承认接受诸侯贿赂,坚称没有胁迫齐王,刘彻也就不想诛杀他。
公孙弘进言“齐王自杀无后,国除为郡,入汉,主父偃本首恶,陛下不诛主父偃,无以谢天下”,刘彻这才族株主父偃。
秦念却说这是学派之争,是儒家排挤纵横家?
公孙弘品行敦厚,怎会行如此之举?
他又看错人了?
天幕禁止谎言,秦念之言必是发于本心。
【李世民:“弘为人意忌,外宽内深。诸尝与弘有郤者,虽详与善,阴报其祸”。个人仇怨,怎能算是学派之争?】
李世民早就看出秦念对儒家的不喜。
但他不认为居于民心榜首的秦皇,会因崇法而刻意贬儒。
对于合格的帝王,采用各家学说应只看对社稷之利弊。
怎能有如此明显的喜恶?
他追问公孙弘之事,是想知道儒家究竟有什么隐患,才会使得后世秦皇如此厌恶儒家。
………
刘彻脸色不太好看。
为人意忌,外宽内深。
虽详与善,阴报其祸。
这是后世对公孙弘的评价?
这是他谦让敦厚的第六任丞相?
???
………
刘启时期。
此时的公孙弘正在研习《公羊传》,并拜胡毋生为师。
看到后世对自己的评价,公孙弘叹了口气。